深秋的天气已然开始寒冷,华兴路两侧的法国梧桐早已落光了叶子,当时古城尚未建设,台湾街两边开满了店铺十分热闹,从台湾街沿着华兴路往西走,过了兴中路就是当时的夜市。
我们日常的工作是一大早跑到乡下推销医疗器械,往往骑着自行车一天要往返几十公里,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住宿的地方还要开个晚会,而我最开心的却是忙完所有的事情后步行到夜市去逛,尤其是夜市一头的小吃街更是留下了满满的回忆。
台儿庄是一座小城,坐落在山东的最南端,京杭大运河从城区南边穿行而过,这里除了是山东的南大门之外自古以来也是重要的航运港口,以及战略要地。
在这里我第一次吃到有名的“张家狗肉”,在这里我第一次品味风味独特的“黄花牛肉面”,这里更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站。
黄花牛肉面不同于其它面食,可以说是台儿庄地区独创,据说黄花牛肉面源自元末明初,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它是由台儿庄传统清真饮食“金针汆汤面”传承衍变而来。康熙四十六年,清圣祖第六次南巡,御舟泊黄林庄,台(儿)庄地方士民数十万人进献食物。据当地人世代口口相传,其中就有黄花牛肉面。康熙食罢,随口吟道:“古有萱草解母忧,今得黄花慰朕愁。士民十万献汆面,运河千里载行舟。”康熙目睹水晏河安、万民归心,欢愉之情溢于诗,从此黄花牛肉面享誉运河两岸。
黄花牛肉面妙在卤汤,其做法大概如下,精选上等焙干黄花菜,用冷水浸泡后,用刀切成寸断备用。精选本地成年黄牛肉放在水里冲泡,待到牛肉冲泡到血水尽无,放到冰箱里略微冷冻,然后把牛肉切成厘米见方的肉丁。
起锅烧油把切好的肉丁倒入锅内炒熟,加入葱姜大料老抽等佐料调味炖透。然后另起锅将黄牛大骨头洗净敲断放入冷水锅中文火炖煮15个小时,熬成鲜浓的大骨汤。
最后将切好的黄花、炒好的牛肉,配以十余种温胃暖中、理气通窍的中药材和调味佐料一同汇入牛骨头高汤,继续炖煮,至汤、肉、菜、料完全融合,形成油而不腻、味感厚重、芬芳扑鼻的黄花牛肉汤。
用时将面条在清水中煮熟,捞出装碗,盛出滚开的黄花牛肉汤,盖浇于面上,汤面各半,佐以辣椒、香油、芫荽或小蒜苗,略一搅拌,直接食用,实在是人间至味。
于是一碗热腾腾的黄花牛肉面给这座小小的城市增添了不一样的味道。
我想如果不是85年前的一场旷世的战役可能台儿庄至今仍然会籍籍无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日军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而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位于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驻地)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西面毗邻南四湖,为山东南大门、徐州之门户,乃是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1938年3月18日,日军矶谷师团濑谷支队攻陷滕县后,当晚攻占临城(今薛城),20日攻占峄县城,矛头直指台儿庄,就此拉开了台儿庄大战的序幕……
历史的硝烟总会散去,今天的台儿庄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破败不堪的城市,这座二战遗存最多的抗战名城,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而古城的复建更是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台儿庄“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华胜景再现世间……
那么就到台儿庄古城来吧,在这古色古香的老城里,有高大威严的官府衙门,有江南的小桥流水、假山奇石,还有一座又一座的寺庙观宇,以及弹痕累累的抗战旧居。
那么就到古城来吧,静听水声潺潺,风声迟缓,在一场场情景剧中你仿佛进入时光的深渊,你会置身于乾隆下江南的车队,你会置身于古城抗战的悲壮,你能品味“天下第一庄”的厚重,你能题味不一样的盛世繁华……(来源:鲁南抗战展览馆 作者:葛龙飞)